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密度变化研究
何亚明, 毛德强, 季恒青, 李洪, 张春华, 许杰, 吕晓燕
摘要305)      PDF (3013KB)(905)   
目的 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密度变化情况,分析三峡工程建设对鼠形动物生态产生的影响,了解发生鼠传疾病的潜在风险。 方法 收集2005-201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形动物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SPSS 25.0软件用于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三峡库区重庆段发现鼠形动物13种,总密度为1.68%。其中居住区密度为2.01%,优势鼠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耕作地密度为1.37%,优势种为食虫目小兽、黄胸鼠和褐家鼠。沿长江流向耕作地鼠形动物密度有下降趋势,总密度随时间变化有上升趋势,每年3月达到高峰;黄胸鼠密度随时间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居住区上升更为明显。 结论 三峡库区成库后鼠形动物种群及密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存在鼠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加强鼠形动物监测和灭鼠工作。
2020, 31 (5): 580-58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16
云南省景洪市2018-2019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
朱彩英, 赵春春, 伦辛畅, 朱进, 李洪斌, 姜进勇, 闫冬明, 宋秀平, 王君, 孟凤霞
摘要374)      PDF (1154KB)(1027)   
目的 检测云南省景洪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现场种群的击倒抗性( kdr)基因在不同区域的基因型及分布特点,以了解其抗药性水平,为白纹伊蚊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白纹伊蚊成蚊,经形态学方法鉴定后,用无水乙醇浸泡,并于-20℃冻存备用。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神经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后分析 VGSC基因单位点及多位点联合突变情况。 结果 2018年9月和2019年7月在景洪市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共采集白纹伊蚊160只,结果显示,其 VGSC基因V1016、I1532及F1534位点均存在突变。V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TA/V(239/74.69%)和突变型GGA/G(81/25.31%);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V/V(91/56.88%)、野生/突变型杂合子V/G(58/36.25%)和突变型纯合子G/G(11/6.88%)。I1532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ACC/I(309/96.56%)和突变型ATC/T(11/3.44%);2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I/I(149/93.13%)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11/6.87%)。F1534位点有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92/28.75%)、突变型TCC/S(221/69.06%)、TGC/C(6/1.88%)和TTG/L(1/0.31%);5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10/6.25%)、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69/43.13%)和F/L(1/0.63%),突变型纯合子S/S(77/48.13%)和C/C(3/1.88%)。 结论 景洪市 kdr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高水平、多样化发展趋势。提示应密切关注当地蚊虫抗药性水平,从而指导杀虫剂科学合理地使用。
2020, 31 (1): 7-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1.002
重庆市云阳县2018年潜在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
何亚明, 李洪, 季恒青, 张林, 张星, 甘鹏
摘要287)      PDF (563KB)(823)   
目的 调查三峡库区云阳段鼠疫相关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群及携带病原体情况,了解当地发生鼠疫的潜在风险。 方法 2018年4月,在重庆市云阳县分耕作地和居住区开展调查,采用鼠笼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梳检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集捕获鼠血进行血清学检测。 结果 共捕鼠8种,总鼠密度为2.52%,室内、外优势鼠种分别为黄胸鼠和黑线姬鼠;鼠体染蚤率为50.46%,总蚤指数为4.24,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游离蚤指数为0.001;鼠疫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三峡库区云阳段在有鼠疫病例输入的情况下,有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相关监测,做好防控工作。
2019, 30 (3): 327-33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23
除虫脲对登革热媒介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抗性种群的作用效果研究
开文龙, 师灿南, 赵春春, 刘起勇, 宋秀平, 任东升, 李洪斌, 范建华, 周红宁, 孟凤霞
摘要249)      PDF (1437KB)(773)   
目的 了解除虫脲对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作用效果,为蚊虫抗药性治理和蚊媒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用WHO推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药性测定方法,以采自景洪市登革热疫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及实验室敏感品系为研究对象,研究除虫脲对这2种伊蚊的作用效果及其特点;用SPSS 24.0软件进行概率回归分析,得到除虫脲对伊蚊敏感品系和抗性种群的半数抑制剂量(IE 50),计算抗性倍数;通过观察不同浓度除虫脲作用下伊蚊的虫态构成及死亡情况,分析除虫脲对伊蚊的作用特点。 结果 景洪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抗性种群对除虫脲的IE 50及95% CI分别为0.002 33(0.001 98~0.003 12)和0.002 53(0.002 16~0.002 89)μg/ml,其抗性倍数分别为1.77和1.71倍,属于敏感平,除虫脲与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无交互抗性;使用除虫脲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死亡高峰均在第4~6天,表明与常用的化学杀虫剂比较,除虫脲致死作用比较缓慢;不同浓度除虫脲对蚊虫作用效果不同,低浓度主要在成蚊阶段死亡,高浓度均出现蛹和/或幼虫死亡。 结论 景洪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抗性种群对除虫脲均敏感,推荐使用剂量为0.006 μg/ml,但其致死作用比较缓慢,适用于蚊虫的抗性治理和可持续控制。
2018, 29 (2): 126-1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3
景洪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对吡丙醚的敏感性及其作用特点
师灿南, 开文龙, 刘起勇, 范建华, 周红宁, 李洪斌, 孟凤霞
摘要332)      PDF (2565KB)(973)   

目的 测定景洪市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幼虫对吡丙醚的敏感性,并观察吡丙醚在不同剂量下蚊虫的死亡特点,为当地蚊虫控制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0-11月,在景洪市登革热暴发期间,采集媒介伊蚊幼虫,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抗药性测定方法,计算吡丙醚对蚊虫的半数抑制剂量(IE50),并以实验室敏感品系为对照,获得抗性倍数;同时,通过逐日观察不同药剂浓度下试虫的死亡率和死亡虫态构成,来分析吡丙醚对两种伊蚊的毒杀作用特点。结果 景洪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种群幼虫对吡丙醚的IE50及其95%CI分别为0.024 47(0.022 09~0.027 07)和0.135 20(0.117 10~0.156 60)μg/L,分别是敏感品系的0.85和13.44倍;景洪市的白纹伊蚊比埃及伊蚊对吡丙醚的耐受力高5.53倍。3龄试虫在接触不同浓度的吡丙醚后,其死亡高峰均在第4~6 天;敏感品系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死亡高峰分别在第4~5天和第4天;景洪种群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死亡高峰较宽,在第4~6天。低浓度药物作用下的死亡虫态以畸形成蚊与蛹在羽化中死亡为主;当抑制率>60%时,敏感品系开始持续出现蛹的死亡,且蛹的死亡比例随浓度增加而增大;景洪种群有波动。结论 景洪市埃及伊蚊对吡丙醚敏感,因其是该地区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且主要分布在市区,可以在市区推广使用;尽管白纹伊蚊幼虫产生了中度抗性,但可与其他杀虫剂配合使用,以延缓抗性发展。因此,吡丙醚可应用于当地蚊虫控制及抗性治理,但应定期开展蚊虫抗药性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其抗性发展动态。

2017, 28 (2): 108-11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03
登封市2013年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胜勇, 李洪民, 王德祥, 张锦, 夏胜利
摘要256)      PDF (866KB)(868)   

目的 了解登封市2013年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学特性及宿主分布特征。方法 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2013年采集标本共1 138份,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69株,总检出率为14.85%;其中猪标本检出率高达36.55%(114/394);生物型3型占86.39%(146/169),均为O:3血清型;毒力基因ail+ystA+yadA+virF+占81.06%(137/169),ail+ystA+占5.33%(9/169),ystB+占12.43%(21/169),ail-ystA-ystB-yadA-virF-占1.18%(2/169)。结论 猪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优势宿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血清型以O:3型为主。

2016, 27 (6): 585-58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16
三峡库区成库前后鼠疫相关鼠形动物种群及数量变化趋势
毛德强, 李洪, 张春华, 沈卓之
摘要291)      PDF (312KB)(755)   

目的 分析长江三峡工程重庆段蓄水前后库区鼠疫相关鼠形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评价三峡库区鼠疫流行潜在危险性提供依据。方法 1997-2012年,在三峡库区蓄水前后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调查库区鼠形动物,分析鼠疫相关鼠类密度变化趋势。结果 蓄水前库区鼠密度室内为4.14%,室外为4.29%;蓄水后库区鼠密度室内为1.67%,室外为1.44%;蓄水前高于蓄水后。但是,黄胸鼠室内密度在蓄水后近两年有明显增高,2011、2012年分别达到0.84%和0.77%,远高于2004-2010年鼠密度。结论 长江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库区鼠密度明显降低,作为南方家鼠鼠疫主要宿主黄胸鼠的密度有增高趋势,应引起注意,需要进一步监测。

2016, 27 (1): 68-7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22
登封市一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带毒株分析
张胜勇, 梅志敏, 李洪民, 张锦, 王德祥, 夏胜利
摘要274)      PDF (350KB)(801)   

目的 了解登封市1株引起幼儿腹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血清型、生物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通过细菌培养、血清凝集法及PCR检测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从幼儿采集的粪便标本中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镜下见革兰染色阴性短杆菌。该菌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无硫化氢产生,尿素酶试验阳性,ONPG(邻硝基酚-半乳糖苷酶)试验阳性,血清分型为O:3,生物型为3型。该菌株O:3血清型阳性,生物型3型,毒力基因ail+ystA+ystB-yadA+virF+结论 引起幼儿腹泻的病原菌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2015, 26 (4): 409-41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21
登封市屠宰场生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学研究
张胜勇, 夏胜利, 王德祥, 张锦, 李洪民
摘要258)      PDF (354KB)(1214)   
目的 了解登封市屠宰场生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带菌率、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分布等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屠宰场生猪扁桃体及回盲部内容物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毒力基因PCR检测。 结果 从196份生猪咽拭子中分离出107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54.59%;从196份生猪肛拭子中分离出3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18.37%。检出菌血清型为O∶3,生物型为3型,Ⅰ型(ail+、ystA+、ystB-、yadA+、virF+)占93.71%(134/143),Ⅱ型(ail+、ystA+、ystB-、yadA-、virF-)占6.29%(9/143)。 结论 登封市生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以致病性菌株为主,今后应加强该菌的进一步监测工作。
2014, 25 (5): 459-46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20
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调查
季恒青, 冯连贵, 丁贤彬, 毛德强, 李洪, 涂涛田
摘要663)      PDF (886KB)(772)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 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 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2012, 23 (4): 317-319.
重庆市万州及涪陵区潜在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
李洪, 毛德强, 苏培学, 罗超, 向宇
摘要725)      PDF (877KB)(840)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万州及涪陵区段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类构成、数量分布以及宿主动物感染鼠疫菌的情况,判断当地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 方法 采用笼捕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 结果 (1)宿主动物调查,万州区捕获鼠形动物170只,密度为3.20%;涪陵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03只,密度为5.95%。(2)鼠体蚤指数:万州区共梳理出鼠蚤151匹,染蚤率22.94%,蚤指数0.888;涪陵区共梳理出鼠蚤64匹,染蚤率7.59%,蚤指数0.211。(3)地面游离蚤指数:万州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捕获地面蚤5匹,蚤指数0.002;涪陵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未捕获地面游离蚤。(4)鼠疫血清学检查:对万州及涪陵区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全部进行鼠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万州及涪陵区虽然未曾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从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等方面分析,均存在鼠疫疫源地的条件,有发生鼠疫疫情的可能性。
2012, 23 (3): 259-261.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监测
季恒青,汪新丽,毛德强,苏培学,李洪,张春华,焦艳
摘要1578)      PDF (1016KB)(839)   

目的 通过对三峡库区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及鼠疫疫情的监测,为三峡库区及时发现和防控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梳检活鼠体表寄生蚤检查染蚤情况,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开展疫情监测等掌握鼠疫疫情情况。结果 2007-200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49%,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0%,室外为1.48%,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类;鼠体平均染蚤率为4.03%;总蚤指数为0.13;检获鼠蚤有不等单蚤(占0.12%)、缓慢细蚤(占77.88%)、偏远古蚤(占14.39%)和印鼠客蚤(占7.61%);6549只活鼠鼠疫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大批的不明原因自毙动物及鼠疫病例。结论 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鼠疫疫情,但存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

2010, 21 (5): 454-457.
200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鼠形动物种群调查
罗超1, 张静2, 刘起勇3, 鲁亮3, 李洪4
摘要1374)      PDF (405KB)(939)   

【摘要】 目的 掌握三峡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严防鼠害发生和鼠传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夜法分4类生境进行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共捕获鼠形动物79只,隶属2目2科6种,平均鼠密度2.76%。其中长江北岸为2.32%,长江南岸为3.06%。居民室内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农区以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2008年4月平均鼠密度为2.76%(79/2863),居民室内鼠密度长江南岸高于北岸,农区水域周边旱地鼠密度高于其他旱地。

2009, 20 (1): 71-73.
居民区控制登革热媒介蚊虫的方法与效果探索
徐仁权1;徐宏2;李洪宝2; 冷培恩1; 朱丽花3; 姬淑红4; 孙爱国3
摘要1072)      PDF (181KB)(772)   
目的 对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效果,探索这种控制措施的成本以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于2007年5-10月,选择普陀区师大三村和杨浦区的长恒苑为实验区,选择与实验区条件相似的小区为对照区,实验区采取专业人员每周2次检查清除各种小容器积水,每10天检查处理下水道、雨水井、明沟,同时宣传蚊虫的防治知识,上门动员和督促居民及时清除天井、阳台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对照区则采取常规控制措施(突击灭蚊)。采用容器指数、孳生地阳性率、叮人法和人工小时法成蚊密度等指标评价实验区的控制效果。结果 (1)6-9月居民户室内积水容器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区月平均阳性率5.56%,明显低于对照区16.81%;(2)6-9月实验区居民外环境积水阳性率平均4.74%,对照区为14.85%,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503, P<0.01);(3)7-9月人诱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分别为0.60、1.33和0.50只/30min,对照区分别为7.83、7.67和5.00只/30min;(4)6-9月人工小时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为1.80只/h,对照区为5.80只/h;(5)防治成本按照控制面积计算,实验区每月支出人工和药物费用约为0.08元/m 2,对照区每月支出约为0.05元/m 2。结论 社区采用上述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社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控制成本(0.08元/m 2)处于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可接受范围内,有利于推广应用。
灭鼩鼱毒饵与普通灭鼠毒饵效果对比试验
李洪;汪新丽;毛德强; 苏培学; 张春华
摘要1052)      PDF (594KB)(726)   
目的 探索毒杀鼩鼱的方法及效果评价。方法 试验分为普通灭鼠毒饵、灭鼩鼱毒饵A剂和B剂3个试验组。密度调查采用夹夜法,效果评定采用Suyuki的相关密度指数法。结果 投放普通灭鼠毒饵前后鼠形动物密度下降率为30.06%,相关密度指数(RPI)值为97.96。投放灭鼩鼱毒饵A剂前后密度下降率为77.47%,RPI为32.31;投放灭鼩鼱毒饵B剂前后密度下降率为69.76%,RPI为22.22。结论 灭鼩鼱毒饵A、B剂在试验区投放后鼠密度下降明显,普通灭鼠毒饵的毒杀效果不理想。
德州市革螨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孟宪新;李洪芬;张振海
摘要762)      PDF (70KB)(708)   
目的 了解德州市革螨种类、宿主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革螨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革螨用细毛笔沾取法、橡胶管拖布法、目检法、布拉旗法。结果 共采集革螨1 456只,经鉴定隶属6属11种,其中未定种2种。鸡皮刺螨、柏氏禽刺螨、毒棘厉螨、格氏血厉螨为德州市的主要优势种,宿主类型分为动物型(66.90%)、巢栖型(27.61%)和草丛型(5.49%),革螨全年密度高峰期主要在春季和冬季。结论 在革螨的防制工作中,应根据宿主动物的季节特点及革螨的季节消长和营生类型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
鼠类对灭鼠剂拒食性及防制研究
蒋明伦;李洪卫;郭兆林;杨新建
摘要388)      PDF (59KB)(580)   
1例人间腺型鼠疫的调查报告
杨增源1;李继忠1;李洪根1;罗启松2;梁伟2
摘要475)      PDF (56KB)(609)   
重庆市1996至1998年四害密度与部分病媒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李洪; 冯少荃; 朱举红
摘要431)      PDF (86KB)(615)   
重庆市市售灭鼠药物现状调查报告
冯少荃; 李洪; 李秀安; 赵杨
摘要483)      PDF (48KB)(711)   
重庆市市售蚊香驱蚊效果监测
冯少荃; 李洪; 赵杨
摘要458)      PDF (59KB)(689)   
重庆市1992至1997年蟑螂密度监测
李洪
摘要408)      PDF (45KB)(632)   
“三九”天北京某宾馆蚊虫大暴发的调查报告
杨振洲1; 卢国锦2; 李洪宝1; 阎凤清3
摘要436)      PDF (345KB)(554)   
驱蚊杀菌电热片的实验室效果观察
杨振洲1; 常涛1; 李洪宝1; 周尚汉1; 张莉2; 金坚敏2; 于青2
摘要399)      PDF (343KB)(445)   
河南省黄河流域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
张彦平1; 王守振1; 李林村1; 郭万申1; 孟淑霞2; 刘尚军2; 李洪亮3; 师文俊3
摘要1030)      PDF (1061KB)(560)   
河南省黄河流域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低发疫区。1992年以来,黄河北岸广大稻田区发生本病流行。其主要表现为:1.流行形式为稻田型;流行期为4~11月,流行高峰在8月份;临床表现复杂,以流感伤寒型为主,黄疸出血型及肺大出血型比例较高。2.疑似病例及健康人隐性感染的血清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其它有波摩拿群、秋季群等。当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其带菌率夏季为16.67%,秋季为27.27%,携带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与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一致。3.原阳县为流行的中心地区,其流行强度明显高于毗邻的其他发病县。4.易感人群普遍接种相应型别钩体疫苗,开展以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疾病防治的宣传等综和防治措施,可有效地预防本病流行,降低发病率,1994年以后发病呈下降趋势。
驻京部队营院鼠密度监测结果初步分析
杨振洲; 李洪宝; 王建龙; 常涛
摘要409)      PDF (479KB)(500)   
伊犁鼠兔繁殖生物学的初步探讨
李维东; 李洪春; 马俊杰; 哈米提; 赵伟
摘要913)      PDF (1466KB)(550)   
作者于1987~1991年对伊犁鼠兔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伊犁鼠兔具有年繁殖两胎的时间和可能,第1胎约产于6月初,第2胎约在7月底或8月初。由于其种群密度低,栖息环境恶劣,有些雌体可能失去交尾机会。在捕获的4只雌性成体中,仅1只参加过当年的繁殖,也许部分雌体每年仅产1胎。在所见的21只鼠兔中,雌雄性比为1∶0.8,未成年体鼠兔仅占28.57%。
伊犁鼠兔一幼体的生态学观察及其繁殖胎次分析
李洪春; 马俊杰; 李维东
摘要414)      PDF (478KB)(599)   
小黄家蚁生活习性及机械带菌调查
杨振洲; 周尚汉; 袁正泉; 黎瑛; 李洪宝
摘要854)      PDF (620KB)(562)   
本文报告小黄家蚁在北京地区室内的生活习性、栖息场所、机械带菌和诱饵选择结果。表明该蚁侵害占调查宿舍楼层的50%,严重危害楼层占阳性楼层的77%;1988~1991年间有蚁楼数成倍增长;该蚁还有以严重危害住户为中心,向邻居扩散的现象;该蚁昼夜均有活动,且与温、湿及光照度等环境因素无明显相关性:栖息场所以缝隙为主。共筛选出3种诱饵,以Ⅲ号诱饵的诱蚁数最多,且具长期保存和自然防腐特点,适宜做毒饵的引诱剂及载体;诱蚁高峰为午夜至凌晨。检查6份样品,检出12种条件致病菌,故应加强防制。
伊犁鼠兔一幼体的生态学观察及其繁殖胎次分析
李洪春; 马俊杰; 李维东
摘要446)      PDF (293KB)(524)